xfztgyc
武林盟主

[] 转精彩解读《搏击俱乐部》--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

毁灭=新生?——《搏击俱乐部》解读


  谁他很好能告诉我在这世界里我算是哪根葱?获得的唯一方法就是毁灭自己。“自我毁灭也许就是人生的解答”布拉德.彼特如是说。

  如果说《美国美人》掘开了美国中年中产阶级灵魂的坟墓,那么《搏击俱乐部》则直指他们的下一代。它通过颠覆性的主题,揭示了世纪末社会文化交叉点上的尴尬与矛盾,它是世纪末新生一代的精神图腾。

  “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一,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二,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布拉德.彼特的原则取消了我们的话语权利,他想要传递的是一种不可言传也不必言传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唯有通过在灵与肉的搏击中的自我毁灭才能承传下去。

  在一个平庸的时代里,没有动荡与变革来证明自己的出众才智,缺乏精神领袖而丧失灵魂皈依的源动力。我们都在麻木地饰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忠诚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自己所为之奋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生老病死,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这些正是爱德华.诺顿在影片上半部分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所要演绎的空虚怅惘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所要面临的是斗争或是妥协的两难抉择,于是彼特所饰演泰勒.德顿作为诺顿分裂人格的另一面出现在影片中,并且作为精神领袖带领着一代人进行着颠覆传统颠覆自我的搏击。彼特所领导的这场精神革命的任务不仅仅是要颠覆传统的生活模式,他首先面临的任务是要颠覆这一代软弱的男性角色的阉割意识(在影片里,这种阉割意识有四个象征元素:睾丸癌症幸存者;鲍勃的大乳房;麻木有序却无需雄性荷尔蒙提升的了无生机的现代工作方式;片中唯一女性角色玛拉随时可能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影响),因此他选择了暴力作为手段,意图带领这群精神的阉割者重新夺回人的自然本色。在这场革命里,布拉德.彼特就是基督,就是上帝。

布拉德·皮特与爱德华·诺顿  

  彼特的理想慢慢成为现实,整个世界都在宣泄,都在革命。可是当人们找寻自然本色的过程中,随着欲望的不断成长,彼特领导的搏击俱乐部成了不可思议的暴力组织并且达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当人的暴力本能和欲望本能被唤醒的时候,即使是魅力十足的彼特这个精神领袖也无法阻止自己走向极端。搏击俱乐部本身是对暴力本能的歌颂,也是对暴力本能的诅咒,而彼特的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妥协而告终,于是我们不得不质疑毁灭是否真的能带来新生?

  《搏击俱乐部》由于其现实的暴力描写以及含糊的叙述方式,评论界对它可谓毁誉参半。但是我认为不能因为它表现手段的反叛而否定它主题存在的价值,“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注:《搏击俱乐部》是我评出“1999年度十佳影片”的第二名)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1999年出品
  导演: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质问电影《搏击俱乐部》


杰克(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是一个充满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并且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所以他常常参加各种转体咨询会,只为了能接触人群。        
         
在某一个团体咨询会上,杰克遇上了一个跟他同样理由来参加的女烟枪,玛拉(海伦娜.伯.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在莫名激素的影响下,杰克和玛拉起逃离了咨询会,两人的情愫因而滋生…               

在一个街头大战中,杰克遇到了肥皂推销商泰勒(布莱.德彼特/BRAD PITT ),两人因此成了好友,泰勒约杰克住到一起,杰克欣然前往,百无聊赖中,他们开始相互搏斗发泄心情,没想到效果显著,并且,其他人也开始模仿他们的这种“心情疗法”,这使他们深受鼓舞,为什么不成立一个俱乐部呢?一个庞大的计划由此在泰勒的脑中产生了……,于是有了一个“搏斗俱乐部”:一个让彼此不戴护具而互殴的聚会,它的宗旨在发泄情绪。

一天夜里,泰勒在杰克的公寓中把玛拉搭上了手,这让杰克非常忌恨。而此时,“搏斗俱乐部”也成了全国性的地下大组织,所有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为了办识起见,成员还都剃了光头。
杰克对于“搏斗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疯狂模样越来越无法忍受,以他决定疏远泰勒。但是,此时的“搏斗俱乐部”成员却发起全国性的暴动,他们炸毁了不少建筑物…,一切的局势都是杰克始料未及的,他该如何解决这混乱的现状?“搏斗俱乐部”到底会走向何方?

价值与分裂 
本片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个:杰克、泰勒和玛拉,一个白领职员、一个肥皂制造商、一个偷卖衣服为生的女烟鬼。影片的剧情也不复杂:患有失眠症的杰克因一次参加睾丸癌治疗团体后不再失眠,于是对参加各种疾病治疗团体上了瘾,同样上瘾的还有玛拉,她跟杰克一样什么病也没有,但杰克对她的存在却极为不安,于是俩人达成了分开参加活动的协议。一次出差中,杰克认识了泰勒,回家时发现公寓离奇地被炸毁,于是他给泰勒打电话并住进了他家。当晚在泰勒的突发奇想下两个人进行了一场搏击,竟然感觉非常好,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进来,最后泰勒和杰克成立了一个“搏击俱乐部”。因一次偶然,泰勒与玛拉发生了关系,杰克心有不快却故作无事。随着“搏击俱乐部”规模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泰勒开始煽动会员对社会进行破坏,杰克在阻止他时却震惊地发现:“泰勒”与他是同一个人,于是他拼命地不让自己制造的破坏计划实施……
或许你会觉得大卫·芬奇是那种非常固执的人,在这部充满末世情绪、暴力和大量象征与暗喻的电影中,他继《异形3》、《七宗罪》、《心理游戏》后再次表现了对“黑色”的偏爱:黑色背景、黑色主题、黑色幽默,并由“The Dust Brother”揉合了阴冷、怪异、幽默感和冲击力的电子摇滚乐加以烘托。但《搏击俱乐部》绝不沉闷乏味,它把艺术性、思想性和商业元素近乎无可挑剔地溶合在一起,既有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真诚关注,也有引起影迷足够尖叫的性感影星、MTV式的影像、暴力场面和笑料。  
在叙事上,影片以倒叙展开,每个段落都伴以主人公杰克的自叙与独白,巧妙地弥补了台词和影像在叙述上的缺陷,但与那些恪守着常用叙事模式,不是过于坦白就是制造庸俗悬念的好莱坞电影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搏击俱乐部》并不低估观众的智力,比如说有些段落之间没有明确的时空顺序,设置了一价值与分裂 定的“阅读”障碍,但观众只要一回味便能明白来龙去脉,虽然这加大了观众的投入与参与意识,不过影片在过了大半之后突然地峰回路转告诉观众:杰克与“泰勒”是同一个人,这不禁使人与片中的杰克一样摸不着头脑,但如果接受了这一情节并由此展开分析的话,只能说杰克在发现真相之前一直在人格严重分裂中幻想,而这种程度直达到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谁的幻想的原因,只能解释为这两种极为对立的价值观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交锋与撕咬。  
其实影片曾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首先是影片采用杰克自叙的方式,就像黑泽明在《罗生门》中所揭示:自叙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是不可信的。情节的铺垫则有在飞机上杰克与“泰勒”的公文包是一模一样的,两个人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等。
还是让我们先把杰克与“泰勒”作为两个独立的人看待:杰克是一个循规蹈矩非常正点的白领,拥有一切被社会公认的价值---稳定的职业与收入、舒适的公寓、名牌的一切,但在这些典型的中产阶级价值包围下的他,却在孤独空虚恐惧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他表情麻木、脸色苍白,没有活力也没有动力,失眠6个月,惶惶不可终日。
与半死不活的杰克不同,“泰勒”是个彻底的物质摒弃者,他受过大学教育,同样可以同杰克一样过上富足、无痛无疾的生活,可他偏不,他偏要住烂房子,偏不穿板板正正的衣服,偏要说话带“”,仿佛从中产阶级价值观统治下出来的受虐狂,父亲是狗P,物质消费不仅是狗P还是要命的地狱,上帝是狠心肠,也跟狗P差不多,至于自己,也是个当仁不让的大狗P。而“泰勒”,这么一个简直浑身长满反骨的家伙,却正是杰克心目中想成为的人,于是他创造出了“泰勒”,这个最真实的“我”,按照与他至死也要遵循的中产阶级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标准。
杰克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泰勒”,为什么要把自己从一个物质消费狂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朋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简单,一个极端只有因为另一个极端的存在才被催生出来。杰克精神还未分裂前面临的极端就是美国主流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和物质消费对他的极端控制与精神催眠,这两种极端让他失眠得痛不欲生、对老板逆来顺受只能恨不能揍、极为自闭拒绝交流(他数次回避、拒绝了玛拉对他内心真实想法的询问,即使在发生性关系后,他依然如此,怪不得玛拉叹道:“我就是不能了解你吗?”),麻木得犹如行尸走肉,他孤独、压抑、满肚子火儿没法泄,影片在描述杰克与玛拉交往时还充分表现了经济独立给杰克这个现代人带来的除了孤独与自闭外的副作用——自私与冷酷:在治疗团体时,杰克把玛拉看成欺骗别人感情的骗子(其实他也是个骗子,不过他更虚伪);他很不情愿地与玛拉分享治疗团体,而且后来“泰勒”仅仅把玛拉当成泄欲工具。但杰克清楚地感觉到了自己的病症,所以他渴望解脱与自由,但在理智上他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他走向了带有自我欺骗性质的分裂,因为他的反抗本能已经被两种极端阉割得差不多了。   
《搏击俱乐部》一开头就展示了一副令男人气短的场面:一大群男性睾丸癌患者在相互抱头痛哭相互娘们叽叽地安慰因为他们被切掉了代表男性尊严的器官,而杰克作为在现代社会中因处于附庸地位、受外力操纵和文化断层而最先遭现代社会精神异化的白领阶层的代表,他的加入无疑不仅使“治疗”有了象征意义,而且使“阉割”这个词有了更大的解释空间:阉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精神与心理上的;作为一个男人最悲惨的莫过于生理被阉,而作为像杰克这样的现代人,最悲惨的莫过于精神与心理上被阉,他们被阉割成了游荡在幻想、恐惧、麻木中的局外人。  
杰克虽没有像他在睾丸癌团体认识的鲍伯因去势而退化成女性,但他的精神与心理上的去势使他服从于软弱与妥协,只好通过精神分裂用一个新的我彻底否定原来的我,用全新的价值观冲击旧的价值观,用一无所用代替原来的什么都有,换句俗话讲就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仪式的洗礼,这个仪式就是暴力。  
暴力与解决 
与《猜火车》中用吸毒、偷盗来实现自我虚无、自动放弃价值不一样,《搏击俱乐部》延续了暴力反抗旧有价值体制束缚的主题。在战后西方社会,随着民众对政府不信和敌对态度的增强,旧统治体系威望的减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和尖锐化,使暴力逐渐成为西方现代电影中战后几代青年发泄不满、表示怀疑与抗争的主要手段,早在六七十年代,《精疲力尽》、《狂人彼埃洛》、《邦妮和克莱德》、《发条桔》等一系列影片已经为暴力体现矛盾、冲突的电影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而近年来如法国的《恨》,美国的《天生杀人狂》更是挥舞着这面关系到社会问题的大旗,相比之下,《搏击俱乐部》中的暴力则少了几分明目张胆与毫无节制的血腥,多了几分克制与回避。  
对于参加“搏击俱乐部”的人来讲,“搏击俱乐部”取代了宗教与疾病治疗团体所起的慰藉寄托与释压作用,对那些一样和杰克在两种极端夹攻下,充满失落挫折、绝望、精神真空的人而言,搏击是对精力、压抑、无由来的恐惧的发泄,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集体之内忘却孤独并找回男性尊严,所以他们对搏击表现出了宗教般的狂想。这时的暴力还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肉体层次上,不具反社会的毁灭倾向,而且暴力行为产生的后果被内部所消化,并不危害社会。除了鼻青脸肿、眼圈乌黑影响美观,受伤上医院花些钱外,“搏击俱乐部”中点到为止的暴力对即使个人也不构成生命威胁,但对抱着反抗两种极端对自己的危害的杰克来讲,他已迈出了打倒上一代人即父亲们强加于自己价值观的第一步。  
杰克先是通过与另一个我——“泰勒”的搏击,把自己痛揍了一顿,打自己这个举动有着较深的含义,一体现了杰克作为白领的懦弱性,即使到后来,他也没有对自己痛恨的老板动武,只是打自己唬住了他;二体现了杰克对作为白领的“我”的痛恨与厌恶到了自虐、对己施暴的程度。  
对于打倒“父亲”,影片中有三段杰克与“泰勒”的对话颇令人回味。第一次“泰勒”问杰克最想跟谁打,杰克说要跟老板,“泰勒”则要跟老爸;第二次杰克问“泰勒”跟哪个名人打,“泰勒”说跟海明威,杰克则要跟莎士比亚;第三次更是充满亵渎,搏击对阵成了杰克对甘地,“泰勒”对林肯,对一般人来讲,甘地与林肯是近乎神的伟人,但在杰克心中这两位精神上的“父亲”却成了可以痛揍的对象,到这时,父权的丰碑已经轰然倒下,杰克不再把谁放在眼里。
随着俱乐部的不断壮大(说明了“患病”者的惊人数量和普遍),“泰勒”看出自己可以进一步实施计划了,他将肉体暴力开始上升至语言暴力与精神暴力的层次,因为他对会员们的心理把握极准,所以遍及全国的会员把他像神一样看待,他的任何话都成了圣旨。“泰勒”将两种极端暴力施压给教徒们,让他们去对抗自己承受的两种极端暴力(宣传、说教和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强加灌输和无处不在的广告难道不正是语言与精神暴力吗?)。而他最终要毁灭的是:物质。如果在这之前他的话和包含其中的思想对会员们摆脱原先两种极端的奴役还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将语言和精神变成暴力后,他自己又创造出了新的奴役。  
物质是价值和消费的最终体现,是公寓、汽车、电脑、办公楼,是代表着中产阶级奋斗成功的象征,“泰勒”先是炸了自己的公寓,然后又指挥教徒四处破坏,最后是炸大楼,作为反抗的最终目的,“泰勒”要毁灭的是物质,他要为自己及所有人创造一个无枷锁的世界。但他还是失败了,因为这太疯狂、太极端了,是他的另一个我无法接受的,他被打死了。其实毁灭物质与早期无产者砸机器一样是幼稚行为,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搏击俱乐部》在此回避了对根源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只在片尾给我们留下一个大楼接连轰然倒下的电脑特效奇观。对于根源问题,大卫·芬奇们或许没有勇气去探讨,或许是不能探讨,或许就根本探讨不明白,毕竟,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虽然影片的下半部分和结尾使《搏击俱乐部》思想的深刻性上大打折扣,但本片仍是我看过的把娱乐性与严肃主题结合得最好的影片之一。片中的黑色幽默尤其给人印象深刻,像杰克与玛拉分配治疗团体、杰克为了让老板答应自己的要求暴打自己、俱乐部会员完成“泰勒”留的“找人打架,但必须输”的作业等片段十分惹人发笑,但又不止于惹人发笑。即使是“泰勒”与杰克是一个人的情节有些突兀.但最后你也会感到这是诠释人格分裂的奇怪而生动的黑色幽默。  
作为一个拍广告和MTV出身的导演,大卫·芬奇在对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上既保持了观赏性又极富个性,影片大量运用慢推、急摇等灵活的运动镜头,与压抑凝重的偏黑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绝大部分镜头皆采用仰拍手法,镜头的水平线很少超出人物的头部,从而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言行动作,提高了观众的注意力。
影片的剪辑也非常值得一提,虽然镜头数很多,但段落与段落的过渡仍然十分紧凑流畅,某些地方非常简洁,如泰勒等威胁政府官员一段,既未交代前因也未交代后果,但观众丝毫不会产生疑问。因此《搏击俱乐部》虽片长139分钟,但并不显冗长

有关电影:
导演 David Fincher (生日冒险,七宗罪,惶恐之屋/2002)一贯的阴暗与心理冲突从Edward Norton 苍白的脸上散射到整部影片的每个角落。他的善良与无奈,压抑与反抗,激情与矜持,冲突在这个商品文明和人类良知的斗兽场里,个人力量的渺小,使得彻悟只能转化为偏执的浮躁。影片节奏感极强的电声音乐,激动人心的摄影,能在肒拍昵岬男闹性斐梢恍〈魏肆驯洹6?盍砣松裢?模?怯肗orton柔和又腼腆的声音娓娓到来那些动人心魄,发人深省的哲理警句
   
关于最后的感想:
影院的黑暗中,隐隐听到人们充满疑问的喃喃自语。和我料想的没错,还没有摆 脱“贫困的束缚”的中国观众,尤其是依然向往着小康与小资生活的这群大学生,有怎么理解影片中所谓“物质的束缚”呢?   
但迟早有一天,这群从来被体制化,社会化和全球化的人性弃婴,会发现自己莫名的痛苦,略有头脑的人可能会明白自己痛苦的来源,但不会挣脱思想的枷锁。因为我们是这样被喂养出来的。 能够时时自省反思的人,能够看透这世道为你描述的一切美好其实是出于某些目的的人,能够花时间,不害怕痛苦,经历思想的磨练的人,才能不至于走向迷茫的深渊,自失于物质富有的奴役中。
为什么人们还不明白, 因为人们还出于对物质的深深眷恋之中,他们不会明白,当你可以在宜家成千上万的家具中为你挑选那些别人认为格调高雅,品质精良的准奢侈品时, 回想一下你为此失去了什么?也许是你本应欢乐的童年,也许是和你所爱的人千万小时的分离,也许是你的人格,你的良知,你的自由?
而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你失去了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Free will、man、freewill。也许你从没意识到你有,对吧?也许你觉得你的大学名气不错,专业人人看好,将来出路不错;要么你的公司500强,薪水人人艳羡,或是你太太贤妻良母,做饭带孩子收拾家样样拿手…… 可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吗?   
不知道的人,可要小心了,有天你发现自己的美好生活,或是远大理想突然让你郁闷起来,而又不知道为什么,那就出问题了。   
奉劝一句,别只为了口福和眼福活着,多动动自己的脑子。要怀疑一切。因为你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的话,你就没希望了。我们不是社会的孩子,社会不是我们的爹娘,如果我们的爹娘被社会化了,那我们的人性也要K自己来完善。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不是在时间上记录的,而是在心里。不思考的人,过多少岁月,也依然是个孩子。。

(转)

[ Last edited by xfztgyc on 2005-4-23 at 22:18 ]
#1楼
发帖时间:2005-04-23 22:17:13   |   回复数:8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