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xb01
武林高手

[] 古城平遥

-->
      知道平遥古城,是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在西周宣王时期驻军筑城抵御外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县城,由于气势恢宏,颇像一只大型乌龟,所以又称“龟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完整的古城墙、古街道、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代县城的原型,在中国四千多个城镇中,绝无仅有。尤其是这座古城,到公元16世纪已成为中国北方商埠重镇,19世纪中期达到极盛,一度成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控制中心。
      于是那座古城和那充满智慧的票号传说,让我对平遥古城神思向往。
       某天,我终于得以启程,前往那座古城。
      下了车,但见灰蒙蒙的天空下,是一大片、一大片灰突突的古建筑,在这群古建筑中偶尔会突显一两株绿树,可是那树似乎依然没有生机,感觉是绿色的树叶上蒙着一层灰。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建筑,灰色的情调是我对这座古城的第一印象。只是在这般灰颜色下,远处现代建筑的风情和触手可及的古代历史遗韵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
一、庭院情结
      许是平遥值得细品的地方远不止那些游人摩肩接踵的开放景点,倒是走在平遥的寻常巷陌间,不经意步入一家寻常庭院,那份不期而然撞见、遇见的普通、平常、和谐,竟会让人有收获意外的感觉,唏嘘、感慨。
      平遥古城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四合院式的民居,平遥人建造四合院式的民居不仅是展示祖辈的荣耀和创业的艰辛,更是希望在这一座座精巧完美的四合院内,家人和谐、子孙孝顺。因此,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古城池内,现存的传统四合院就有3797处,其中保存非常完整的四合院有400多处。正如法国人对其的评语概括了它的实质:“平遥充分的体现了中国高墙大院内的古老文化。”这些古旧的院子不是历史的道具,当城市里的居民都搬进了拔地而起的高楼中时,还有很多当地居民居住在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世代祖居,成为古城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
      走下恢弘的城墙,迈进小巷里弄、大街,穿着各色时尚衣裳的游客和穿清朝服饰的地导穿梭而过,不时还能见到玩耍嬉戏的孩童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尤其是幽深洁净的巷道里,古老稍显破旧、破落的房舍门前,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街旁闲聊的老年人,或者现在我们已经不常见到的,三两个老头儿提着一大壶水,在一个避阳的弄堂口,盯着一副大象棋在切磋,一只大狗百无聊赖地趴在旁边打盹……构成一幅典型的市井生活画面。
      而我,竟然就被这样普通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和老百姓淡然的生活状态所感染,潜伏的情愫,在不经意间被轻轻呼唤,原本平静如水的思绪,在此时轻泛起丝丝的涟漪。
      情不自禁地想起很小的时候,时间应该驻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吧,那时的社会远没有现在的繁盛、流光溢彩。十几家子人家同住在那座小县城中心的一座大四合院子里。玩的东西不多,其实也没有什么玩具可玩。
      那时,窄窄街道、小小石板弄堂,隔着老长一段路,才有一细细的电线杆撑着一盏昏暗的电灯泡,因这电灯泡还是我们老一辈在大办钢铁时,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自办的灯泡厂生产的,灯泡常常易烧坏,而且据说是如何花大力气、引进人才进行技改,这灯泡就是不怎么亮堂,但因为是自己生产的,所以倍觉珍贵。那个灯泡厂就在我们居住的四合院边,大门一直是紧闭的,像是电影里的绝密地下工厂,直到有一日被烧毁了,我才得以见到那个简陋的却被县人奉为“神圣之地”的灯泡厂,其实并不见得怎样。
      小时,没有电视看,没有现在这般花了眼多的娱乐活动,白天,我们会在大大的四合院内捉迷藏;夜晚,因为灯光昏暗,也很少有人孜孜不倦地读书。如此,落日黄昏后,小小的县城便溺在浅浅的月光下昏暗一片,此时,或明或暗的路灯就成了我们这一群小屁孩儿游戏的天堂。我们在昏暗的路灯下,变着法子耍看各自的影子,有时还垫石块,踩小高跷,站在小方凳上比对谁的影子长……蝙蝠三三两两扑啦啦地或者静悄悄地闪过我们的头顶……如今,这样的景致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中已难以见到,蝙蝠是什么样的,已无人知晓……
      回忆,如此温馨、温暖、温热……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关于庭院的记忆,在记忆的底片上,印有老家后院栽满莲蓬的荷花池、桃树和石榴树燃烧下的落红,以及天井里清凉的月光,大人们闲聊纳凉,小伙伴游玩嬉戏的身影。春天里院中开满鲜花,透着微醺的香气,五颜六色;夏天有撩人月色,蛙鸣蝉吟;秋天则回响着蛐蛐的欢唱;冬天里,北风中满是冰雪的味道。在庭院变幻的四季中,看孩子长大、老人变老,心中也如看惯秋月春风一般的自然、平和。
      庭院,如若喜欢,也是懂得了,那份不深不浅的恬淡和闲适……正如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对庭院的诠释:“这个庭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面好像并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而要早得多。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自己了。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匆匆地,平遥故居掠眼而过。那破旧小院洞开的门,那巷道深深处突显的一点绿意,那扒拉着脑袋蹲在自家门前的小狗,那怡然自得坐在小凳上闲聊的老人……一件件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景象,以民居作背景,留在了我的相机内……

二、遥想老票号
      我不能想象,在这片灰突突的大地,灰突突的城墙,灰突突的氛围中,竟然有一群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抹浓重的绿色突围出这片灰色调,使这片大地充满了亮色和生机。
      晋商,到了清代,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在这片大陆腹地竟然掌管着大清的钱串子,它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亚洲,触角伸向欧洲。“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商路遥远,汇通天下”,这里的票号之多,在中国的历史上显赫一时,美国作家罗比•尤恩森传记中就将它描绘成“中国的华尔街”。
      平遥如今依稀的票号,就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里曾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创造了凝聚晋商文化之精髓的平遥票号文化,也留下了一批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完美统一的票号建筑。因此,来到平遥古城,就不能不提到老票号,也不能不去参观一下“日昇昌”票号遗址。
      “日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雷履泰是中国银行业的创始人。“日昇昌”名称取自“如日初升,繁荣昌盛”之意,“日昇昌”三字排列成“日日升日日”,讨个不错的好彩头。在外患频频、内乱不断的风雨飘摇中,“日昇昌”纵横一百年,并形成了一整套让西方优秀管理学家叹服的管理制度。有些内容即使今天看来也不过时,现代企业管理所运用的某些手段与它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走进“日昇昌”这座跟普通大户人家一样的票号,张望着那朴实无华的灰砖墙,带着历史流转的痕迹,那般沧桑。这座票号代表着这座城池,也代表着三晋人民的果敢和智慧。
      门口柜台十分简洁,是一个用栅栏隔开的地方,还有一个让客人休息的小间。就是这种地方接待了每天如川流般涌过的各种商客。而让人叫绝的是在这简单的地方却藏着整个票号的银库。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但不是谁都有这个胆量和决断的。
      而墙上挂着的是这里的密码。全年12个月的汉字代码为: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每月30天的汉字代码为: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代表银两的10个数目分别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或“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而“万千百两”的数字单位则由“国宝流通”四个字分别代替。这种防止冒领,作假的密码代表着票号的智慧,它维护了票号的利益和声誉,这里从开始到最后没有发生过一起冒领、作假的案件。
      曾经的这里是一个国家活力的灵魂,曾经这里的显赫和辉煌让人叹服,曾经这里的人的智慧和诚信、担当的态度,以及吃苦、进取的精神,让人扼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如流水涤荡着世事,历史如烟云飘忽而过。五百年晋商的叱咤风云成了这座古城的影子,或者是壁画,除了释放出一种苍茫的情感外,静静地,似乎已凝固。
      古罗马塞涅卡说过:“草屋顶和金屋顶一样美好,精神所具有的力量它不再为任何东西所感动。”天地自然,日月精神,世上总有一些逝去的东西,但昔日晋商响彻天下的智慧与果敢,无所畏惧的创业精神,诚信担待的中华儒商美德,我们还是能够从稀疏散落于高墙大院的深处和深沉厚重的痕迹中寻觅到的,值得我们一代代存留心中、传承和发扬。
#1楼
发帖时间:2012-06-28 10:28:15   |   回复数: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