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ongjelong
无名小卒

[] 养生首在养气

-->
  
现在的人生活好了,就都很注重生活的质量,注重养生,尤其是到了中老年,就把养生看得很重要,比如,加强锻炼身体,或游泳,或跑步,或练太极拳,或练剑,或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这是从运动方面加强养生。此外,在饮食方面也开始格外注意起来,很多人都怕得“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病,所以,就戒酒、戒烟、戒暴饮暴食,戒饮食不洁之物,戒过食肥甘,力争饮食清淡,比如,多食果菜,因为果菜里有多种维生素;多吃含高纤维素的食品,有助于消化,保护胃肠。同时又想到要多补钙,经常吃点鱼、杏仁和奶制品。
      
           人到中老年,加强锻炼身体,科学安排饮食,这都对头,没有可挑剔之处,但我要说的是,人到了中老年,只注重运动和科学安排饮食还远远不够,真正的保健需要的是养气。
      
           何为养气?中国道家、医家、养生家一致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亡则死。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中国养生学上“气”的观念,是指人的元气,又称真气。元气由肾中之原气与由脾胃运化吸收来的水谷精气,与由肺中吸进的自然清气互相作用而成。它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元气形成后,流通全身,充满脏腑,各个部分,无处不到,是维系生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对于有病的人来说,如元气不伤,虽病重而不死,如元气大伤,虽轻病也难保痊,所以善养生者,必知养气。
      
           明代学者袁黄在《祈嗣真诠·养气》中说:“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故道家最忌嗔。嗔心一发,则气强而不柔,逆而不顺,乱而不定,散而不聚矣……又多思气乱,多言气散,皆当深戒。”
      
           人之所以得病,很多都是气滞郁结所致,如肝病,如胃病,如癌症,很多都是郁闷或者气血淤积所致。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三气周瑜,以及诸葛亮能骂死王朗,都是诸葛亮通晓气与人体的生理关系,所以,他不战而能屈人之兵。
      
           养气不难,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本上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读书贵在明理,你搞明白了一些事情的道理,悟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弄明白了人活着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你会感觉神清气爽,血脉畅通,胸怀宽广许多。当然,读书要读好书。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上网可以养气,在上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游览天下,可以跟天下的学者、网友交流,在扩充视野的同时还交了朋友。
      
           钓鱼可以养气,你如果在楼房里呆得腻味了,就可以带上钓竿,到湖边垂钓,吸收大自然的天地作合之气。
      
           散步可以养气,你看书累了,写稿子写累了,就可以到公园,到有绿地的地方去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目睹光鲜、充满生机的自然景物,你的身心也会得到净化。
      
           游泳可以养气,当你把躯体融入水中,你就觉得你是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在江河中自由地畅游。
      
           养气,说白了,就是要心态平和,心静如水,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的环境,以博大宽广的胸怀面对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养气,就是待人要宽厚,宽容,不跟他人斤斤计较;养气,就是要有一颗善心,你同情了他人,你就有了一份爱心;养气,就是要淡化名利,不贪,不占;养气,就是崇敬大自然,对世界上的万物,有感恩的心理。
      
           一个人把气养匀了,气就顺了,气顺了,心情就舒畅,心情舒畅,周身气血就贯通,一个人的气血贯通,也就不得病了。总之,养气的方法是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凡事要看得开一些,不要钻牛角尖,你的心胸开阔,你脚下的路也就永远开阔。
#1楼
发帖时间:2010-04-27 16:53:12   |   回复数:1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