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wind
小有名气

[] 过去写过的一些东西

-->
这是我高中时代开始写的东西,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写完,后来就没有坚持写下去。工作之后由于几次调动工作,原稿也已经找不到了。
名称叫《希望之星》,科幻,基本背景是一场银河战争。前两部分有成稿,第三,第四部分只有提纲。
我并不想把内容公布出来,只想与朋友们分享写的过程中逐渐得出的一些认识。
第一部分叫做《纷争》,是关于一个网游的——因为是95年开始写的,那个时候连网络都不是很普及^_^! 所以一开始没有叫做网游,而是称之为:以社会学和科学技术为主题的网络邀请赛。参加者自然都是各国的青年才俊,目的则在于选拔特别优秀的人才。
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讨论和研究银河时代以及宇宙战争的特点!

恒星与经济:
恒星的经济价值主要在于环绕它运行的天体。
巨行星(类木行星)的主要成分是轻质元素,虽然它们存在由重元素构成的核心,但是开采太困难,虽然并非不可能,但是至少经济上不合算。但是巨行星的卫星经济价值是比较高的,他们往往富含各种轻重元素,水和有机物质——一般是2~4个碳的烃类,也有少量较复杂的物质;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具有成为可居住的行政星的潜质。

岩石行星(类地行星)主要成分是较重的元素,像地球这样自然环境优越的行星是作为行政行星的优先选项,即使是其他的智慧生命要定居也无妨,因为地球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即使算不上优越,至少也不至于让他们感到严酷(除非和我们差别太大的生命形式,比如一些作品中谈到的氮基,硫基和硅基生命)。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行星环境改造理论上并不困难,当然前提条件是目标行星有被改造的潜力,而我们的地球,金星和火星都具备这种潜力。然而从资源开采和工业生产的角度,类地行星是不适合的。过强的重力和浓密的大气环境对原料和成品的运输,以及矿物的开采,冶炼,工业生产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更重要的是,由于强烈的地质作用和生物化学,环境,气候的联合作用,使得行星地壳中的矿藏品位普遍不高,因为大部分重元素都下沉到地幔和地核中去了,留在地壳的多数是硅酸盐,或者更为复杂的化合物。

小行星和一部分卫星:主要的资源开采对象,引力小,没有大气层,富含重元素,矿藏往往以金属状态存在。

冰行星和彗星体:主要成分为冰,轻质有机物,轻元素,一部分岩石,重元素较少,从资源开采价值来说低于小行星,但是对于行星环境改造工程和维持行政行星的环境平衡来说它们有特殊意义。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它们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以太阳系为例,太阳系周围的科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可能一直延伸到数光年之遥,直到与邻近恒星的奥尔特云相接,其中直径上千公里的天体,数量可能数以万亿计,而且这种由彗星体组成的奥尔特云普遍存在于大部分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彗星体摆脱恒星的引力,成为游荡于银河深处的黑暗天体。

恒星风和光能:一说起恒星的能量我们就很容易想起太阳能电池板,但是实际上把恒星的光能聚集并利用起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在地球轨道上的太阳能功率只有1.3千瓦/平方米左右(2005年中国全年发电量24747亿千瓦小时(国家统计局公报),差不多相当于220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太阳能总和),再扣除能量转换的效率和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实在就剩不下多少了。所以真正有经济价值的利用方式应该是在距离恒星很近的轨道上建立巨型的光能发电站,而这种发电站也只用于供应行政行星和邻近工业的运转,对于距离恒星较远的地方(比如火星轨道以外),用太阳能就不如用核能实际了。至于恒星风中蕴含的大量高能粒子辐射,要想直接利用的话就只有科学实验着一个用途了,但是在太阳系的各个没有大气层保护的天体,表面长期受到辐射影响,可以产生一些特别的核素——例如欧阳自远鼓吹的月球上的氦3,这些东西还是有经济价值的。
题外话:宇宙射线(主要是太阳风)中的蕴藏着大量的,比地球上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还要强上亿倍的高能粒子,45亿年以来每一秒钟都在从四面八方击中我们可怜的行星,所以不必担心物理实验室里面会造出黑洞来。因为人类还没有那个本事。

国家:
利益集团的最高形式是国家,而利益集团之间解决利益冲突的极端形式就是战争。只要这个世界仍然有不同利益存在,国家和战争就不会消失。
银河大战的背景,为国家做出了技术上的限定。首先国家的数量不会太多,否则银河大战打不起来,只有在超级大国或者以次一级大国为核心的超级国家联盟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这样的战争。很多个小国组成的联盟看似声势浩大,事实上这样的联盟是几乎无法形成合力的。所以我设定中的银河系中大约有300-400个国家,比现实的地球稍多。
那么国家的规模也就相应的得出了:银河系一共有1000-2000亿颗恒星,那么平均每个国家大约就拥有5亿颗左右,其中的一些主要大国拥有恒星达数十亿。设定中的第一大国特兰据有大小麦哲伦星云和猎户座恒星密集区,恒星总量达到150亿(不要惊讶,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占到地球陆地的比例比这个还要大)。
这些国家的人口有多少呢?前面我已经提到,最有经济价值的天体是小行星和彗星体,这两种天体的分布及其广泛,以至于银河系中的大部分恒星都有经济开发价值。至于行政行星,一个国家的5亿个恒星里面只要有1000个就绰绰有余了。让我们假设一下,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假如拥有5亿颗恒星,其中只有10%被用于资源开发,平均每一个恒星需要1000人,那么在这个国家中光是资源开采部门就需要500亿的劳动力,那么这个国家总的劳动力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总而言之无论我们怎么估计,银河时代的人口都是天文数字,对于那些大国来说更是吓人。
这样的国家会在战争中动员多少兵力呢?以地球上的情况来说,一个国家的青壮年男子约占总人口的20%-30%,一般来说其中能够同时征召的不超过一半,也就是10%-15%,否则国民经济将迅速崩溃。尽管自动化时代的军事实力更多的取决于经济力量而不是人力,但是在“无限总体战”当中,力量的投入必将不断加码,直至压垮对手或者压垮自己。于是这个时代的军队也是极其庞大的(在和平时期或许很小,但是战争期间一旦完成全面动员马上就截然不同),对于小国来说,如果有了可靠的经济支援或者孤注一掷,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一支超过自己经济极限的军队。

语言,货币和度量衡
曾经煞费苦心的创造了一整套实用的天然度量衡单位,又考虑到“外星人会用10进制计数法吗?”于是索性全部采用60进制。但是后来发现完全没有必要。统一度量衡的实际目的在于方便交流,假如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不存在交流障碍,那么统一的度量衡就不是必须的。想想看,现在的金山词霸多方便啊,语音识别和文字识别技术已经初见雏型,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语言翻译和单位换算的问题。可以预言,根本不用到银河时代,顶多再过个几十年,自动化同声翻译设备就能得到广泛应用,机器要做到“雅”或许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信”和“达”完全可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届时除非外交场合和特别重要的商务会谈,将不再需要人工翻译,大量的外语教师和翻译人员将因此下岗。困扰学生多年的英语四六级将变成专业课或选修课。
一种统一的结算货币是必须的,对此我选择的是——能量。

自动化时代的战争:
我把战争的形式分为3个时代:体能时代(冷兵器时代),机械时代(火器时代,机械化时代,信息时代),自动化时代。
3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为:体能时代——人使用武器作战,机械时代——人操纵武器作战,自动化时代——人指挥武器作战。
自动化战争的特点就是战场上机器比人多:在地面是2~3个士兵指挥上百个机器人进行战斗;在空中,数十架无人战斗机环绕在一到两架有人驾驶的长机周围;在宇宙中,只需要舰长向中央控制计算机直接下指令就可以操纵一艘长达数公里的巨型战舰。自动化技术使得银河时代的战争无限扩大化和残酷化,国家的军事实力更多的取决于经济力量而不是人力,即使是弹丸小国经过充分的准备也可能组织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我设定的这场持续了一百多年的银河战争之中,到最后战争各方的军队规模之庞大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虽然现代的信息技术使现实军队的指挥结构从金字塔结构逐渐转向平面化和网络化,但是到了银河战争中,由于军队规模的极度扩张,使得完全的平面指挥变得不可能,试想一下,现在的100名步兵大约构成一个连级单位,下面大约可以分成十来个小队或者步兵班。但是自动化时代的100名步兵可以构成50个连级单位,每个单位有2名指挥员和上百个战斗机器人,也就是说机械化时代的一个连到了自动化时代其规模能够扩张成一个团,一个旅,甚至一个师!所以:“多层平面”(或者叫“阶梯式金字塔”)结构成了自动化军队的主要构成方式,既军队整体上仍然是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因为军队规模太庞大了),但是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指挥平面,每一个高级单位都由若干个下级单位组成(我的设定为25个,主要是方便计算,但是我认为可以更多)。由于高度的信息化,指挥方式趋向灵活,因此不需要现在这样庞大的指挥部以及具有较强战斗力的警卫部队。指挥官的指令主要发往自身所在的平面,但是必要时也可以很容易地向下延伸,直到某一个士兵。
设定中的主要作战单位是军,这是一种高度合成化,可以独立执行各种战役战术任务的单位,其兵员总数达到500-800万人,不同国家是根据各自种族特点进行设置,一般默认为同样一个军的装备(主要是宇宙战舰)数量相当,约为10万艘。军以下设师(20万-32万人),师以下设团(8000-12500人)。团以下单位的数量和规模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兵种和任务需要设置的。军以上单位(方面军,军团)则根据战役的需要进行设置。到后来因为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双方投入的兵力都达到了数千个军,不得不在军团以上进一步设置了集团。

武器装备:
虽然这是很吸引人的方面,但是由于我的想象力有限,只设定了几种基本的武器:

战舰:
宇宙战舰无非都是长达数公里,气势磅礴,武装到牙齿。但是我认为首先它们都应该身材颀长,纺锤型也好,雪茄型也好,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减小防御正面,减小被发现和击中的概率,并且能够将主要的防御资源集中到正面。其次它们的外形应该流畅简洁,没有多余的突出物。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隐形,无论探测目标的技术如何先进,只要没有改变“照射——反射”的模式,“反射截面积”这一概念就是绕不开的。而附属物对整体反射截面积的影响绝不会是1+1=2的问题,像刺猬一样的战舰在雷达屏幕上无疑像金星一样明亮。战舰的前端是一个巨大的锥形或者楔型的“盾部”,把防盾加在前面的道理不用说,形状一方面仍是基于减小反射截面积的考虑,另一方面,大的倾斜角可以增大有效装甲厚度,并且对付能束武器时可以起到增大光斑,分散能量的作用。

战舰的载员平均在50人左右,尽管前面说过,自动化时代战争的一大特点就是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像开战斗机一样开战舰。但是对于宇宙航行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飞船的外部,而是来自于宇宙船上搭载的人!人总是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恐惧,悲伤。人的状态总是受到情绪的影响,在宇航飞行中常常连续数月无法与外界交流,舷窗外的宇宙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听不到,什么都感受不到(这和核潜艇乘员的情况相似)。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融入一个集体,并且这个集体成员越多越有利于个人情绪的稳定。况且人的应变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也是机器所不能比拟的。加上长时间高强度作战的需要,要求有足够的人力分担工作或者轮班工作。最后得到的结果是战舰的乘员不能太少。

战舰的速度被我限定在每小时50光年左右。为什么这样设定呢?简单的对比一下,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为21600海里,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10万光年,在银河中每小时50光年的航速就大约相当于地球上10节的航速,正对应着地球上大航海时代的技术水平。

战舰使用的武器我没有特别设定,只是根据发射方式简单的分为能束武器(类似于激光,粒子束),惯性武器(类似于枪炮),制导武器(和鱼雷)三类。能束武器和惯性武器要想命中目标,除去准确的捕捉并瞄准目标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弹丸的密度,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将足够数量的弹丸覆盖到目标所在的区域。解决的方法无非是多装几门炮或者用更快的速度发射。所以战舰上的主炮会有若干门,太大的炮破坏力虽然强,但是无法装得太多,也无法快速发射,打不中目标再大的威力也白给。我设定的战舰的主炮,特别是能束武器的发射能量是可以调节的,具体地说有1倍基数,0.5倍基数,0.25倍基数,2倍基数,4倍基数的档次,既可以用低倍率速射来确保命中,也可以用高倍率来确保摧毁。至于制导武器则存在一个技术上的问题,那就是制导武器的机动能力必须相对于目标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在宇宙中,越庞大的战舰就越有可能装载更强大的动力系统,大型战舰的机动性不仅不亚于制导武器甚至有很大可能要强于对方。宇宙战场双方相距遥远,又无遮无拦,基本上是堂堂正正摆开来打,不仅命中率没有保证,而且很容易被拦截。所以我的舰队中炮兵是主角,一般夹杂在炮战中使用,或者执行拦截,掩护登陆部队或者反登陆这样的任务。

宇宙战斗机和战斗机母舰:
很多朋友喜欢航母,但是现代海战中航母的黄金时代应该说在二战时期,那时的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远远超过任何其他的战舰,舰载机的机动能力远远超过战舰,航空炸弹的威力仅次于主力战舰的主炮。由于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巡航的不断问世,航母的作用正在不断下降。武库舰最终没有取代航母,与其说是方向性错误不如说是技术的不成熟。在宇宙战争中,战斗机对于战舰的机动性没有优势,战斗机的航程对于舰炮的射程没有特别优势,战斗机的武器威力对于战舰来说处于绝对劣势,不过话说回来,战斗机最适合的武器恰恰是,因为其他的武器对战舰都构不成威胁。简单的说,如果一炮打过去就能解决问题,那还要战斗机冒险飞到近前干什么?实际上无论是战斗机,还是战斗机母舰,甚至于来说,虽然它们仍然是战争中的重要力量,甚至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它们都不再是战场上的主力了。战斗机和母舰的作用主要在于登陆和反登陆。

近行星空域作战部队:
在开始写作的早期,我曾经把航天部队分割成“近域航天部队”和“远域航天部队”,但是后来逐渐认识到宇宙才是真正的主战场,于是近域天军被逐渐减小到一个很小的比重。简单的说它是行星作战部队的一部分,任务在于争夺行星临近空域的制空权,以及从空中向行星目标发起攻击。由于宇宙战舰的体形庞大,并且一般需要较大的机动空间,因此它们不能密集的排列在距离行星较近的地方,更无法进入大气层,也就无法对地面目标进行高精度的射击,而且相对于一般地面目标来说,舰炮的威力过大。因此,宇宙战舰一般不用于行星争夺战的直接对抗。这些工作主要交给专门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完成。

行星作战部队:
这是陆海空三军逐渐小型化,合成化,特种化的结果。它们最终蜕变成了特种部队中的一员。每个军大约编有若干个团,直属军部指挥。

步战机:
名称和用途曾经多次改变,原先是类似于高达和EVA的,有人驾驶的“步行作战机器人”。后来逐渐改为“步兵输送及支援联合载具”,兼顾登陆艇,坦克,攻击机,和一部分工程机械的作用。它可以运载地面部队登陆,有厚重的装甲和强悍的火力,可以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也可以客串战斗机,与对方的战斗机格斗。顾名思义,步战机当然是有脚,可以步行的,最终选择的外形类似甲虫,大小相当于一辆公共汽车,它只有两条长腿,因为步战机是能飞的,没有必要长时间在地上跑路,所以双腿的作用仅限于保证步战机能够在任何地形上着陆,并且可以进行短距离的奔跑。一双机械手最终保留了下来,一来机械手的自由度大,装上武器可以向任何方向射击;二来机械手作为“万能工具”可以在必要时为步兵排除障碍或者承担工程任务。
————人的外形是最先被我淘汰的,因为人形在战场上除去高大威猛外一无是处,防御正面大,重心过高,死角众多。

战狼:
外形仿四足兽类的战斗机器人。据有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奔跑迅速,敏捷性很好,武器安装在头部,通过转动头部瞄准目标。强壮的四肢可以搬动重物。体形不需要太大,比一般的狼狗略小一点,这样的体形可以比较容易的进入狭窄的空间。

装甲兵:
身披可以覆盖全身的机械助力装甲(集成了武器,通讯,维生设备)的士兵,战狼的指挥者,可以乘坐步战机作战,也可以跟随战狼冲锋。
————助力行走机械,至少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

以上三者都可以在水中作战。

激光动能弹
我是比较青睐动能武器的,因为一发据有500焦耳能量的步枪子弹就足以致人死亡或重伤,而同样能量的激光只能造成局部的灼伤。激光动能弹从结构到原理都很简单,一发普通的步枪子弹,去掉弹壳,在弹头的底部加工出一个抛物反射面。发射时由一束激光照射在反射面上,向后汇聚,击穿空气形成微型爆炸,推动弹头前进。实际上这就是激光推进技术的一个微型应用。如果在反射面的表面涂敷一层据有特定吸收波长的发射剂,在受到激光照射后首先挥发,在弹头后方的汇聚点附近形成云雾状以吸收反射光,这样的话激光动能弹在真空中也能正常发射,并且可以提高在空气中发射的能量。激光动能弹可以在封闭的枪膛内发射,可以利用膛线产生自旋稳定,也可以做成尾翼稳定的箭形弹。激光动能弹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就是离开枪口之后仍然能继续被激光加速,也就是说,它可以是超速动能弹,于是发射它的武器在保证威力不变(甚至更大)的情况下可以做得很轻巧,而且后坐力很小。还有一点就是当枪膛内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发射光可以直接发射出去,起到指示目标甚至直接杀伤的作用,这样一来激光动能弹的发射器实际上成为一种动能弹/激光二合一武器,大大提高了武器对付复合防护的能力,增加了实战应用价值。这种二合一武器正是我设定中最主要的单兵轻武器。
————激光动能弹及激光推进技术具有在可预见的未来投入现实应用的潜力。

激波管
注意是激波,不是激光,对空气动力学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激波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把激波定向发射出去的武器。利用激波的超压,在介质密度发生突然变化的界面产生破坏。
————现在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没有找到使激波高度汇聚的有效方法。

光子湮灭弹:
反物质武器,不用过多介绍
————制造一件反物质武器所需要的能量,就足以打完一场战争了。

中微子弹:
爆聚合反应,质子与电子聚合形成中子和中微子,已知发生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所以超新星爆发总是产生一个中子星(如果产生的不是黑洞的话),并且90%的能量以中微子辐射的方式放射出去。我重视它的原因在于我怀疑(毫无根据的)中微子弹爆炸时能够将周围的物质卷进去,一起发生反应,增强爆炸的威力,甚至有可能发生雪崩式反应,把整个天体完全卷进去(为什么超新星的整个核心部分能够在一瞬间全部发生反应呢?)。于是要想摧毁一个恒星就不需要“黑洞弹”这样的东西出场了。
————就算是学核物理的,也未必说得清楚这种反应是怎么回事。

超致密物质:
一般物质的分子是通过原子核外层电子形成化学键,那么如果把外层电子去掉,直接通过次外层或内层电子能不能形成类似化学键的连接呢?这样的物质其他特性不论,密度很大是一定的,所以叫超致密物质了。当时就有同学反驳,说这样的物质就算可以产生,也绝不可能稳定存在,而我的意见是:不稳定的物质,恰恰蕴含了强大的能量。我把它作为重型动能武器的炮弹来用。击穿装甲后,能量自然释放,从敌舰内部产生破坏——类似半穿甲弹头。
————10年前,我还是个高中生...

星际战争场景:
正常情况下类似于舰炮时代的海战,双方各自列阵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射,战舰之间有足以进行机动航行以躲避炮火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空间非常大,假设一个整军,10万艘战舰均匀分布在边长为一个天文单位(1.5亿公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的立方体内,那么战舰之间的距离将达到323万公里,从比例上说这相当于两个人之间1000公里的距离。所以不加瞄准的向战舰群中发射一发炮弹,命中某一目标的概率基本上为零。偶尔也会出现冲入敌群进行近战乃至混战的情况,不过并不常见,因为舰队附近的警戒力和火力密集度太大,而且在宇宙中很难找到像样的掩护。但是混战场面一旦形成,敏捷性更好的轻型舰船乃至战斗机的作用将大大凸现。

文明的分级:
I型文明:
主要活动范围及资源开发限于本行星。
II型文明:
主要活动范围及资源开发限于本行星系。
III型文明:
主要活动范围及资源开发达到整个银河系。
地球现在的文明发展水平属于I型末期。
设定中以小麦哲伦星云核心的方向为正东,地球位于东银河中部星区。南和北取自然方向,即银河系自转轴方向。但是剩下的两个基本方向没有想到好名字,勉为其难称为左和右,基本设定原则是上北下南,面东背西分左右。
人类为什么卷入战争,又为什么而战?
地球和太阳系的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然而仔细想想,那些动辄拥有数亿,数十亿恒星的泱泱大国,会为了一个比较好的恒星大打出手吗?何况他们自己的领土上还有大量的恒星未经开发(前文所述是按10%开发率计的)。为了地球这种情况,小小的冲突一下是有的,大打一场看起来没有什么必要,把地球保护起来,放任人类自由发展,反而落个宽容大度之名。而我对此的设定很简单:挡道的石头再小也是要被踢开的。地球很不幸的处于一个战略要冲的位置。
主要阵营:
以银河第一强国特兰为首的东银河联盟,成员占到全银河三分之二的星际联盟,中东银河星区的七大武装中立国虽然没有盟约,但是相互呼应,唇亡齿寒,隐隐成为第三势力。地球在行政上属于最大的武装中立国安塞的织女星大区的文明保护区,同时与特兰,以及星际联盟成员戈兰尼特交界。于是无论是两大武装集团的直接对抗,或者是进行争取或夺取武装中立国的活动,都不免要牵涉到地球及周边的地区。而地球人类封闭的生活被打破的原因就在于生长在这样一个是非之地。
蛮族:
是的,地球人在银河系当中属于一支蛮族。不仅科技,连文明发展水平也是非常落后的。但是蛮族也是有优点的,那就是蛮族的军队战斗力往往很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野蛮吗?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在朝鲜战争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在志愿军战俘营里,美英战俘的死亡率特别高,不仅高于看守的志愿军战士,而且明显高于同一个战俘营里面的南朝鲜甚至是土耳其战俘。作者对此的看法是:东方人长期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忍受饥饿,寒冷,贫困和战乱,因此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承受力和忍耐力都比较高,而相对习惯了优裕生活的西方人在这种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就明显差很多。
#1楼
发帖时间:2007-03-05 18:52:40   |   回复数:2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