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见1
小有名气

[内地] [音乐] 【2007.05.18】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孟宪实[更新11该系列完]

-->

公元627年到公元649年,是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的两千年的记录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极其重要,因为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会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如此辉煌的盛世?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将继《玄武门之变》之后,再次登临《百家讲坛》,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贞观之旅。

07.05.07.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1_太宗继位

根据历史的记载,关于李世民的登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高祖让位说,玄武门政变之后,李渊一看大势已去,只好主动让位于李世民。另一种太宗夺位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之后,就立即派大将尉迟敬德来到李渊的面前,强迫李渊交出兵权,李渊被逼无奈,只好交出兵权,兵权的移交意味着权力的转移,因此是太宗夺位。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敬请关注贞观之治之《太宗继位》。


07.05.08.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2_天下和解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最高权力,所以他上台以后,为稳定天下局势,推出了对前东宫和齐王旧部既往不咎的和解政策,但各地的反应却并不太平。益州窦轨的借刀杀人,幽州王军廓的制造矛盾、浑水摸鱼,都是天下混乱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如果这个混乱不平息,当时的局面就会失去控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贞观盛世,那么,当时唐朝各地对李世民的和解政策是如何反应的?他们会执行和解政策吗?李世民究竟是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平息当时的混乱局势呢?李世民的天下和解愿望最终能实现吗?

07.05.09.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3_贞观路线

上一集讲到唐太宗李世民刚刚接手天下后,在天下和解的问题上,处理得有条有理,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难题,而且团结了已有的力量。可是天下大乱之后千头万绪,唐太宗此时面临着更重要的难题,就是治理天下该用什么样的路线。关于这个决定唐朝未来命运的路线之争,在唐朝内部形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封德彝主张严刑峻法,一个是魏征主张以德化民。那么贞观路线最终是如何确定的呢?确定贞观路线之后唐太宗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唐太宗在具体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如何考虑老百姓的利益的呢?贞观之治的治国核心究竟是什么呢?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治世效果呢?

07.05.10.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4_太宗纳谏

皇帝和大臣之间,通常的说法是“伴君如伴虎”。然而贞观时期的君臣的关系却不是这样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从谏如流,大臣们对他也是知无不言,积极进谏。皇帝就好像一个受到监督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臣下的监督。向皇帝进谏的内容,上到国家军国大事,小到君王一举一动,有的进谏还会涉及到李世民的私生活,进谏的结果李世民多是言听计从。这种心胸和气魄是后世人所备加推崇的。可是很多的逆耳之言连一般人都很难接受,那么威武严肃的李世民为什么能够从谏如流呢?李世民纳谏究竟需要克服怎样的障碍呢?大臣们又为什么会敢于向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进谏呢?

07.05.11.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5_魏征进谏

在隋末大乱之时,魏征曾有一腔政治抱负,却无从施展,他先是参加了李密的瓦岗军,后来几经周转归顺了唐朝,进入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任职,此时的魏征本以为可以大展鸿图了,没成想不久又陷入到李世民与李建成,两兄弟太子之争的漩涡中,最后李建成被杀,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收服,并得到重用。至此魏征的满腔抱负几经辗转,终于在贞观时代发挥出来了,其中他对唐太宗的进谏也成了一段千年佳话,作为君臣关系的典范永载史册。那么魏征在贞观时期究竟是如何向皇帝进谏的呢?他的进谏对贞观之治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我们后世人从魏征的进谏中又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呢?

07.05.12.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6_长孙皇后

贞观之治,盛极一时,除了唐太宗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大唐盛世中的一个美丽传说。她出生在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深得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在李世民早年征战南北的期间,她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后来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身份尊贵无比。她站在一位极为出色的男人的身后,但是后人却一直对她念念不忘。那么长孙皇后被世人公认为千古第一贤后,难道仅仅因为她是位贤淑的妻子吗?长孙皇后平日一直深居内宫,她到底对贞观盛世的形成起了多大的作用?


07.05.13.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7_以民为本

贞观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令人羡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同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像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一批光彩夺目的大臣,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一直到现在还活跃在人们的闲谈话语中。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已经成为一个光鲜的符号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之中,那么为什么贞观君臣会给后世带来这样的印象?他们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了这个伟大的盛世


07.05.14.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8_太子危机

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称帝两个月以后,李世民就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那一年李承乾八岁。随着贞观之治的开创,唐太宗李世民逐渐进入了事业的高峰期,太子李承乾也逐渐长大。按说太子李承乾应该是大唐皇位独一无二的继承人。但李承乾的弟弟魏王李泰却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特别喜爱,太子李承乾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他会采取什么做法,来确保自己的太子之位呢?而魏王李泰面对自己受宠的局面,会不会有夺嫡之心?他的做法又是什么呢?在太子危机的问题上,唐太宗李世民的态度是什么?他究竟有没有换太子的念头呢?

07.05.15.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09_太子废立

在贞观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子问题。唐太宗个人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促成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发生危机。在这个非常时期,太子李承乾如果保住太子地位,就是保住未来的皇帝之位,否则后果不敢设想。而此时魏王李泰的野心已是路人皆知,他如今也只能前进不能退后,一旦失败,必死无疑。所以对立的双方都已没了退路。大臣们更是人心惶惶,各自煞费苦心地为未来准备,这一切引发了贞观后期一场巨大的政治震荡。那么承乾的太子地位到底是怎么丢的?最后改换太子,唐太宗为何放弃了他最喜爱的李泰?

07.05.16.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10_后世安排

英明一世的唐太宗在他的晚年,还是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立谁为太子。立储问题不是谁当皇帝的问题,而是唐朝需要一个怎样的皇帝。它直接关系到唐朝未来的走向。唐太宗徘徊在自己的几个儿子之中,犹豫不决,最终他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事实上,确立李治,唐太宗还是犹豫的,还是不满意的,但是他为什么选择李治呢?他看中了李治的什么呢?唐太宗是如何考虑的呢?

07.05.17.百家讲坛_贞观之治11_贞观之魂

[ 本帖最后由 显见1 于 2007-5-18 05:44 编辑 ]
#1楼
发帖时间:2007-05-09 08:50:37   |   回复数:32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