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92131
小有名气

[敢达] 高达UC教学贴------关于宇宙战争的发展.

-->
以宇宙世紀的宇宙戰鬥艦艇來說,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一:一年戰爭前~一年戰爭
二:八十年代軍備重建計畫
三:格里布斯戰役~第一次新吉翁戰爭
四:九十年代軍備增強計畫
五:一百三十年代艦艇整備計畫
現在,我們將其做個簡單說明:

第一階段:
在整個故事開始之前,地球聯邦軍的宇宙艦隊是以兩種戰艦為中心
一種是結構簡單,造價相對較低,有多種用途的巡洋艦薩拉米斯級;

另一種是擁有強大炮火威力與裝甲,當作戰鬥主力的戰艦麥哲倫級。

這兩種戰艦,相當依賴C4I(視距外長程電子打擊戰力)的使用;
利用雷達等管制系統,利用長程光束炮或飛彈攻擊打擊敵方戰力,
尤其是麥哲倫戰艦,其設計方式使它在宇宙砲擊戰中,
除正後方只有四門之外,其他方向都有五座(十門)以上主砲對準目標,
是十足的大艦巨砲戰術。
但在鋼彈開始時,因為米諾夫斯基粒子使一般雷達無法作用,因此這兩種戰艦
幾乎沒有任何表現機會。
而一年戰爭中,聯邦軍開發出一種專門的MS運用艦,
就是有名的天馬級

而因為天馬級是隨戰爭進程逐步修改細部,因此外型有許多變動
但基本作戰能力是一樣的

第二階段:
在一年戰爭結束後,戰艦從主要地位跌為MS的輔助兵器已是定局;但人總是
抗拒改變的,因此這一階段的艦艇的發展就變的相當兩極化

第一種,依照之前戰爭中,天馬級戰艦的優秀運用成績為主要切入點。
改以MS運用為主要目的,艦上所有的火力配置,都以與MS相互配合作戰
為主要考量,這種戰艦的代表為天馬級的亞爾比翁號。

第二種則是依照傳統的大艦巨炮為基礎,強化對空能力與雷達抗干擾感應能力
依循舊式戰艦的藍本進行改進的純戰鬥艦,除了改進型麥哲倫與薩拉米斯外,
真正最重要的代表為伯明罕號。

最後,聯邦軍認清了一項現實:戰艦若沒有MS護衛,生存率奇低無比!
在這場爭論結束之時,聯邦軍綜合兩者特性,並參考假想敵:原屬吉翁公國軍的姆賽級巡洋艦的設計,發發出了同時兼具火力、防空力、MS運用力、航速等的
高性能艦:亞歷山大級重巡洋艦

亞歷山大級大小適中,運用彈性高,是當時少有的多用途高性能艦;
在整個UC的年代中,本級艦為設計最優秀的宇宙艦艇之一,但是可惜的是
聯邦軍在此時分裂為兩派,已經出現內戰的情勢了。

第三階段:
聯邦軍分為兩派進行內戰,而真正的外敵又伺機而動,這段時期是MS的演進
最劇烈的時期,而戰艦的開發相比之下則稍遜一籌:
聯邦軍勢力分成的兩派為:財閥派的幽谷和軍閥迪坦斯
雙方主力都是之前聯邦軍戰艦的改修型,如薩拉米斯與麥哲倫的修改版:

同時,雙方都有自己的一套新型戰艦開發方式與理念,並付諸實行。

幽谷開發的戰艦以MS運用,簡化程序與構造為中心,後期為增強砲擊戰威力
追加武裝使用外掛式設計,相當不重視整體性,說的難聽點,若說這些戰艦是一群應急用的[拼裝戰艦]也不為過。
代表作為阿卡馬級、艾利修級、及擬.阿卡馬號

同一時間,另一方面的迪坦斯則只有一種新型戰艦的開發,因為迪坦斯兵力上
相當充裕,不缺乏即戰力,因此他們選擇建造一型同時具有戰艦火力與防禦力
而又能運用大部隊MS的多用途大型戰艦,完成品為多格斯.基亞號

多格斯.基亞算是當時聯邦軍最大的戰艦了
(聯邦軍造艦史上第一艘全長超過四百公尺的戰艦),
外型很明顯有之前伯明罕號的影子,
同時也加入了天馬型的格納庫設計,就某方面來說,是之前傳統設計的集大成。

第四階段:
聯邦軍在內戰的混亂後,重新組織起武裝部隊,為了填補內戰時損失的艦艇,
也為了真正組織能進行戰爭的艦隊,聯邦軍進行了一件有系統的戰艦開發計畫:

在這場計畫中,首先建造的是新的的量產型多用途艦,
不只要有一定程度的戰力,也是為了MS運用而開發出來的,
最後完成品為克蘭普級巡洋艦

以當時情形來看,克蘭普已是當時最高檔的戰力,但克蘭普有一項缺點:
指揮管制能力稍嫌不足,無法擔任艦隊旗艦職務。
因此,以克蘭普級為基礎,將所有能力都進行強化,再設計後的結果就成為
聯邦軍史上最強勢的多用途戰艦───拉.凱拉姆級機動巡洋戰艦

而以這種戰艦的觀念再擴大,
聯邦軍嘗試建造了一艘能夠長時間進行作戰任務的戰鬥航空母艦貝克德拉號

不過這項嘗試證明過於傷財,因此聯邦停止了這一些方面的嘗試。
很遺憾的,由於此時戰亂已告一段落,聯邦軍戰備進入停滯期。

第五階段:
經過了近三十年的時光,聯邦軍的實力與經濟實力都已衰弱,再面對當時又開始緊張的局勢上,戰鬥能力已經大大低下,雖然當時聯邦艦隊兵力仍算充裕,但是
長久的軍備停滯造成這些戰艦都已舊式化,難以面對接下來的戰爭。
因此,聯邦進行了一項艦艇整備計畫,就意義上和台灣海軍為陽字號進行的
[武進計畫]差不多,都是將舊有艦艇進行現代化改裝的計畫
計畫重點為:
1>強化對空火力
2>換裝新型武器
3>增設光束護盾
雖然一定程度的增加了艦隊戰力,但事實上這些戰艦都已經有三十年以上的服勤時間,未免過於老舊,因此實際上對戰力的提升幫助非常有限  

其中最特別的,應該是劣馬號巡洋艦;
此艦原為克蘭普級的巡洋艦,亦曾接受改裝

後來在戰爭中和俘獲的敵方戰艦進行合併整修,居然變成了一艘[拼裝戰艦]
可能是鋼彈史上唯一的例子

總結:
宇宙世紀的聯邦戰艦,大體上是依循舊有的體系並慢慢加入新設計而成為後來
我們所知道的模樣,許多時候它是落後在MS,甚至是敵人的戰艦之後的,但是
到後來又因為設計正確而成為一種強勢的兵器,可是這時卻出現了停止進化的
趨向,聯邦戰艦的起起落落,正好說明了軍備受政治影響的程度,面對這種結果
實在只能搖頭嘆息。

接下來,我們再進一步探討作品中宇宙船艦所使用的技術:

火力
鋼彈中的船艦是以三種兵器系統構成戰鬥方面的主力:

(1)大口徑光束砲
鋼彈中的船艦使用一種稱為MEGA粒子砲的高出力光束兵器構成戰鬥力的主體。
其原理是利用兩個正負粒子進行融合,將融合後產生的能量用電磁場束縛住,
不斷的重複這個過程,直到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或是到電磁場容納的極限)之後
,利用調整電磁場的強弱程度來控制能量的流向,使能量向預定的方向(一般就是指砲口方向)爆發出去。說簡單點就是利用核彈爆發的原理,將爆炸能量控制
後向指定地點發射出去,同樣原理的武器為著名即時戰略遊戲[星海爭霸]中,
人類的戰艦使用的大和波動砲。

(2)飛彈
飛彈是一種利用雷達波原理,具有高度導引性與準確率的導向兵器。
但在鋼彈的世界中,由於有米諾夫斯基粒子造成強力的電波干擾,因此其準確率
大打折扣,根本上是沒有這項優勢可言的。
而且,由於推進裝置動力的限制,在宇宙中使用時,和光束、MS相比,其速度
相對之下是相當低的,但因為在宇宙中,可以利用慣性航行而理論上擁有近乎
無限的射程,因此在對大型固定目標攻擊時有其一定效果
而在一般戰術用途上,則只能在短程對艦戰中,當成現在的魚雷使用
因為這些緣故,因此許多在後來建造的宇宙戰艦幾乎都不裝飛彈了。

(3)小口徑對空自動武器
在鋼彈的艦艇上,基本上都有裝配小口徑的防空武器,執行近迫防禦任務,
從早期的實彈機槍炮到後來的小型低出力雷射炮其設計目的都是一樣的:
利用彈幕射擊阻隔來襲的有敵意目標,例如MS或飛彈;運作方式頗類似今日
的[方陣快砲]。雖說是小口徑,但事實上從最早期的40公厘一直到最後一型機砲
口徑則有180公厘,這已經是中大型火砲的口徑了。若要讓這樣的實彈兵器能快速發射,勢必要使用軌道砲的電磁滑軌原理,但若如此,那麼彈藥與炮身的消耗速度會到達一個很危險,甚至會嚴重妨礙戰鬥的程度。
以這個角度看,使用短射程小口徑低出力雷射武器系統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防禦
鋼彈中的船艦對光束兵器是沒有多少防禦力可言的,
船艦本身的裝甲強化程度和武器的演進相比算是最為遲緩的一環。
在最早期時,所謂的裝甲只是一層普通的表面硬化鋼板,了不起只是裝甲區劃
厚度增加與多層設計的差別;後來聯邦軍學會在宇宙製造超高強度鋼板的技術,
以及開發出複合裝甲設計,使新型船艦重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結構強度卻
獲得了提升。
接下來,聯邦開始在戰艦上使用抗光束覆膜塗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光束兵器對戰艦造成的傷害。
到後來,由於動力技術的進步,聯邦軍在船艦上裝設了光束護盾產生器,直到此時戰艦的被動防禦體系才算有了結果,可惜的是當時聯邦戰艦普遍已老朽化
這些舉動對戰力提升幫助不大。

動力
鋼彈中的船艦全部使用核融合爐做為動力/電力供給來源,而推進方式,則是
利用熱核火箭引擎技術。
如將推進燃料透過反應爐噴射,而形成推進力量,此系統即稱為熱核火箭引擎
傳統的液態火箭的推進概念為,在火箭中以燃料與氧化劑兩者為推進燃料,並以化學作用使其產生熱能,作用的產物則透過在噴嘴內膨脹所生之壓力,使熱能轉換為運動能量,形成氣體而噴射。
熱核火箭則是將[核融合燃料](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爐核心),與另外作為推進用氣體的[推進燃料] (一般是液態儲存的高濃度氫氣)分別儲存,而後者僅是接受來自爐心的能量,自身並不會自行作用產生能量。因此,其特徵便在於推進燃料,與核融合爐燃料兩者間的區隔性。
這種引擎推力大,續航力長(推進劑量需要控制),最大優點是加速快;因此,
在整個宇宙世紀中,船艦引擎的基本技術都沒有改變。
#1楼
发帖时间:2007-04-05 18:56:49   |   回复数:0
游客组